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身在基层的同志,一定对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温差”现象深有体会。
比如,有的地方上面抓学习、抓宣讲、抓贯彻“组合拳”连环施出,而个别基层党组织却岿然不动,没有及时学习宣传、研究落实。有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对党建工作政策不熟悉、业务不了解、情况不清楚,离开了副书记、组织员或党务干事的提醒补充,就回答不了提问、汇报不了工作、介绍不了情况。有的存在“面光里糙”的形式主义,专题民主生活会方案、记录、报告等材料档案规范完整,但会前却没征求意见、没交心谈心,会中自我批评轻描淡写、相互批评点到为止,会后没有整改分工方案、没有定期跟踪问效。这些“温差”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层党支部或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偏差、工作落实打折所造成的,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解铃还须系铃人。所幸的是,中央已经意识到了症结所在,日前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就是着眼于“神经末梢”,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烧旺支部这个“大熔炉”,建强支部这个“战斗堡垒”,从而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无“温差”,打通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思想“同频”,解决认识“温差”
“欲事立,须是心立”。“温差”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建设没有与时俱进,与时代脱节、脱轨造成的。无论是“上面热、下面冷”,还是“外沿热、内核冷”,甚或“形式热、内容冷”,都是企图以老办法应对新问题,以老思想套用新理念的表现。《条例》规定,党支部工作必须“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充分说明,党支部是姓“党”的,必须突出政治功能,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
在实际工作中,党支部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并用以指导实践,让新时代新思想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强化制度执行,严格执行党内生活各项制度,把“三会一课”作为提升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敢于同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想作斗争,认真执行党的决定,有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行动“共振”,解决干事“温差”
实干是实干家的通行证,空谈是空谈者的墓志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党支部特别是基层党支部来说,如果公开承诺成了“空头支票”、年初目标台账成了“坏账”、服务群众成了“口号”,“温差”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条例》对10个不同领域的党支部需承担的重点任务一一进行了界定和安排,凸显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要切实树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理念,主动把党建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与经济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使之“同向发力”,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变化,找准问题症结,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创新发展。要以规矩为底线,不可不作为,更不可胡作非为,凡事不管大小、轻重、缓急,都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去办理,按照制度抓落实。
考核“精准”,解决落实“温差”
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考得准,工作就会越来越实,考得不准,工作就有可能产生偏差。有的地方考核党支部不是看实际情况,而是看谁的汇报材料精彩,谁的宣传报道好;有的喜欢看亮点、看成绩、看典型,而对“月亮的另一面”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就难免使党支部工作流于形式。
《条例》明确,“党支部书记每年应当向上级党组织和党支部党员大会述职,接受评议考核”;“抓党支部建设情况应当列入各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应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改进基层党建考核,树立“项目化”理念,将支部工作分类细化,考实考准围绕中心工作发挥作用情况;树立“标准化”理念,细化量化考核指标,明确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要求,让支部工作任务易于落实、便于考核;树立“均衡化”理念,坚持“树典型”与“育森林”相结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上台阶、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