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要“走心” 走访莫“走秀”

发布时间:2019-01-18 17:35       文章来源:共产党员网      作者: 王立乾       浏览次数:

走秀、走访一字之差,其意却是截然不同。走秀是指模特穿着时装按照程式化的步伐进行展示的一种活动,重在展示、宣传、推广;走访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拜访、慰问特定的群体和个人,重在慰问、沟通、关怀。

春节临近,不少单位开始组织开展走访慰问、结对认亲活动。深入基层、关心老党员、贫困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传达组织的关爱、党的温暖的重要方式。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杜绝“摆摆POS、拍拍照片、写写简报”走个秀就收场,也不能“物到人不到、人到心不到”走个形式就停止。多“走心”莫“走秀”,切实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广大党员干部、贫困群众心坎上,更加坚定广大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准备要“贴心”对象要“精准”。“米、面、油”三大件算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慰问物资,也确实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可以缓解一个家庭一时困难。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全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吃得饱、穿得暖”都已基本解决,困难群众的需要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那么,做好准备工作就至关重要。一方面,准备物资要贴心。根据贫困群众的需要“对症下药”,因户不同、因人而异,五保、低保可以送衣服、送棉被,家里有贫困学生的可以送学习用具、送学习资料,年长一点的可以送血压计、助听器。按照群众的需要准备物资,既要做好“物质慰问”也要做到“精神慰问”,才会真正起到访贫问苦、排忧解难送温暖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慰问对象选择要精准。把真正困难的、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列为慰问对象,切忌“一刀切、大水漫灌”搞平均主义,或者降低标准“撒胡椒面”搞全覆盖。慰问方案要做细一点、做实一点,要重点向偏远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更不要为了方便搞“就近原则”,就近选对象、就近搞慰问。

慰问要“真心”访谈要“用情”。领导干部要带着“真心”送温暖,提前熟悉慰问对象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放低姿态、放下身段、拉近关系。不能是下车送慰问品,送完拍照片,拍完照片就回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走访慰问不只是把慰问品送到贫困中间,更重要的是把党的温暖和党的政策送到群众中间。要多与群众谈心话家常,谈谈收入、谈谈小孩、谈谈老人,像走亲戚一样嘘寒问暖话家常,访好友一样推心置腹谈生活。特别是要与贫困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听听他们“倒倒苦水、发发牢骚”,在慰问帮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致贫原因,帮他们想办法、找出路、谋幸福。也要多与群众谈谈好政策,谈谈改革开发40周年取得的喜人成绩、谈谈脱贫攻坚、谈谈乡村振兴,切实把党的惠民政策、路线方针,带到群众中间去,教育引导群众艰苦奋斗,用辛勤和汗水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走访要“走心”解忧要“给力”。慰问不能“走到即止、送到就行、问到就完”。不仅要嘘寒问暖、送物资,还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察民情、解民忧上多下功夫、多想办法、多出实招。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生产困难,认真分类做好记录,当场能解决处置的当场处理,不能解决的带回单位想办法解决,把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反映的问题跟踪好、解决好、落实好。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记在心上,不能慰问结束就忘得一干二净,更不能承诺答应的事情不解决、不办理。党员要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多想办法、多出举措,能解决的一定要解决,不能解决的或者短时间无法办理也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切实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