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慰问 走心才会暖心

发布时间:2020-06-27 21:22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 周明华       浏览次数:

2019年春节到来之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节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特别要适当扩大走访慰问范围,做好老骨干、因病致贫的特困群众的帮扶工作,让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

春节慰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近年来,从曾经“瘠苦闻名”的甘肃定西,到千里冰封的内蒙古大地;从雪沃纵横的张北草原,到山路崎岖的大凉山腹地,无不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春足迹。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沉下心来,认真问,细心听。犹记2018年春节前夕,他在凉山三河村,与村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发展,问实情、问冷暖。其情深深,其意浓浓,困难群众的点点滴滴,习近平总书记都铭记于心。

认真搞好新春慰问,送去的是党的关怀和温暖,带回的是群众的心声,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都能将这项工作切实践行好、落实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点赞。但不得不说,也有个别地方存在“只慰不问”,甚至“变味慰问”的现象。有的美其名曰送温暖,实则把慰问当成走形式,不是看群众高兴不高兴,而是看镜头亮闪不亮闪;有的把慰问当做完成“指标”,送上慰问品、慰问金就转身走人,实属走马观花;有的见到群众,寒暄几句后就“口吃”冷场,不知该聊些啥……如此慰问,非但不走心,反而闹心,既有悖于初衷,更似“演戏”。有鉴于此,近日,省纪委下发《关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对“走过场”“做虚功”等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的及时纠正、坚决查处。

近年来,少数地方新春慰问,并未真正“沉”到百姓中间,不仅动作草率,而且作风飘浮。如果真正“沉”下去,到百姓中间去,人到情也到,就不愁问不到“实货”,也不可能让被慰问群众感到不适,更不可能出现交流障碍和“结巴症”。只要用心,就一定会听到被慰问者有啥问题和困难、有啥想法与建议。日前,笔者到基层采访时与一位老干部聊天,谈到新春慰问话题时,他心有戚戚地说:“就在今年元旦,单位领导上门慰问,我前年才退休,很关心原来工作单位的情况,本想借机提点建议,可是眼看领导2分钟不到的时间看了两次手表、急于走人的样子,我也就不好说了。”如此这般,与其说是慰问,不如说是“添堵”。

新春慰问,为的是把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人民群众心中,为的是了解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的所需、所盼,为的是借机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问计、问策。既然已踏进他们家门,就应抓住机会,全身心投入,带着感情“慰”,怀着真诚“问”,真正做到访贫问苦、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其实,“问”也有学问,只有放下架子,与民同坐一根凳子,真正把群众冷暖置于心窝,才能有“问”必答,“问”有所得。这样,既有助于准确掌握情况、有效排忧解难,又有利于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执政效能,从而架起“官民连心桥”。